![]() |
为深度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探寻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价值,6月26日至27日,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非遗新传”实践团赴凤阳纸墨生花实践小分队11名学子奔赴“凤阳花鼓”的故乡——凤阳县,开展为期两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他们深入文化腹地,沉浸式瞻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凤画”的精妙技艺,并拜师于濠州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家善先生,亲身体验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古老纹样与当代青春的交汇中,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课。

凤阳博物馆欣赏凤画
(刘诗哲供图)
首日溯源:一笔一画,触摸“凤阳凤画”的华彩神韵
实践首日,团队怀着敬畏之心踏入凤阳凤画博物馆。在传承人的细致讲解中,学子们了解到凤阳凤画始于元末明初,以画凤凰为主体,融工笔重彩的华美与民间艺术的质朴于一身,构图严谨、色彩绚丽,承载着深厚的地方文化记忆与民间吉祥寓意。
传承人不仅剖析了“蛇头、龟背、鹰嘴、鹤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这一独特凤凰造型的文化密码,更亲自示范勾勒、敷彩的要诀。线条或许稚嫩,色彩尚需调和,但每一笔的专注,都是对这门600余年古老技艺最虔诚的致敬。经管学子感叹:“以前觉得非遗遥远,今天听传承人的讲解才真切感受到,每一根线条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审美,是流淌在指尖的文化血脉。”

凤阳凤画
(供图人刘诗哲)
次日问道:一剪一刻,聆听“纸上春秋”的匠心传承
实践第二日,团队拜访了实践第二日,团队的拜访了凤阳凤画传承人、濠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唐家善先生。唐老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谈起剪纸艺术滔滔不绝。他向大家展示了其代表作——构图饱满、寓意深远的《紫凤轻鸾共羽仪》《直到城头总是花》等,薄薄红纸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还对唐老提出几个问题,唐老也对我们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如何与非遗结实,有什么话想对非遗传承人和年轻人说等等,唐老也对这些问题一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小时候拜师邻居来学习剪纸技艺和现在对年轻人和潜在传承人说要坚持本心,一心一意的去学习和掌握这项非遗,将剪纸发扬光大,也要禁得起外界的考验等等。
“剪纸不只是手艺,更是咱们老百姓心中的画、口中的歌、眼里的盼头。”唐老语重心长,边讲解边演示折纸、画稿、运剪的诀窍。从最基本的纹样学起,学生们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操控剪刀,红纸在指尖翻飞旋转。碎屑飘落,一幅幅略显生涩却饱含心意的窗花雏形渐次呈现。唐老看着年轻学子们专注的脸庞,欣慰地说:“看到这些大学生愿意静下心来学,还学得这么认真,我这心里热乎!老手艺传下去,就有新盼头!”

濠州剪纸丹凤朝阳等
(刘诗哲供图)
青春接力:守护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短短两天的凤阳之行,对滁州学院经管学院的学子而言,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场震撼心灵的技艺洗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传递。在传承基地的墨香与工作室的纸屑中,他们不仅习得了古老艺术的技法皮毛,更深切领悟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与匠心精神。
凤阳凤画的绚丽华彩、唐家善大师剪纸刀下的质朴深情,连同凤阳这片土地上涌动的文化活力,已深深镌刻在每一位队员心中。他们带走的,是亲手剪出的稚嫩窗花;留下的,是青年一代对文化根脉的敬畏与激活非遗的创想。当商科的理性思维遇见非遗的感性温度,碰撞出的不仅是学术的火花,更是赋能乡土、振兴文化的青春力量。这趟深入凤阳大地的“三下乡”实践,正成为一粒粒种子,在经管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未来必将化为守护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力量。(通讯员:陈星鹏)

全体成员与唐家善先生合影
(刘诗哲供图)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